在阅读本文之前,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您的支持不仅方便了您与我们分享和讨论,也能带给您更加丰富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关注。
渡江战役全面爆发后,四野部队急速向南方追击国民党军队。可当时,四野的最大敌人并不是国民党,而是南方那潮湿且闷热的天气。早在曹操时代,他就已认识到南方的天气对军队的影响,尤其是在七八月这段时期,南方的气候极其恶劣,出兵必定困难重重。然而,到了1949年,蒋介石的政权岌岌可危,解放战争一触即发,四野依靠前期的胜利气势,毅然决然地向南方进军。
但问题在于,大多数四野的士兵来自北方,面对南方的气候,他们并不适应,尤其是刚从东北寒冷地区调来的部队,很多老兵曾回忆称“就像冻梨掉进热水里”,这种极端的气候差异让他们难以适应。而且,北方的士兵习惯了热腾腾的馒头,而到了江南,战士们每天只能勉强填饱肚子,吃两碗稀粥。这让原本就备受困扰的士兵更加难以承受。
展开剩余81%南方,尤其是江南一带,素有“鱼米之乡”的美誉,是我国的主要产粮区之一。那么,为何我们的战士却在这里吃不饱呢?答案在于后勤保障。古代兵法中有云,战争前期最重要的便是补给,而在解放战争中,我们的后勤工作也得到了高度重视。然而,随着渡江战役的展开,粮食供应问题变得尤为突出。
首先,前线粮食需求巨大,不仅仅是军队的粮草,还要考虑随军的民工。刘瑞龙曾回忆道,军队、随军民工和支援部队的人数总计达到178万。为了应对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,后勤部门还考虑到衣物、雨具等物资的紧缺,准备工作繁重且压力巨大。虽然困难重重,但最终我们的部队依然完成了规定的粮草和物资筹备任务。
然而,进入南方后,粮食的存储问题变得更加严峻。在江南,尤其是梅雨季节,一场暴雨常常持续十多天,部队所带的干粮会迅速湿透。士兵们会把干粮放入布袋中,但一旦面包被雨水淋湿,就会变成无法食用的糊状物。相比之下,东北地区的食物由于气候原因能长期保存,但在江南湿气十足的环境中,这些食物难以保鲜,极易发霉。就像在湖北,士兵们提前准备了十天的口粮,但很快这些粮食就腐烂了。主要食物以蚕豆和小麦为主,而由于时间仓促,小麦没能及时加工成粉,很多士兵因吃坏肚子而腹泻,导致行动困难。
南方的群众基础与北方相比要薄弱得多。北方,特别是东北和华北,人民群众支持解放军的力度较强,许多物资也能从敌军那里缴获,这些都缓解了后勤的压力。然而,当部队进入江南地区时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当地由于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,民众生活困苦,粮食匮乏,国民党部队的掠夺也加剧了这一困境。连年的战争导致生产力下降,很多地方民众甚至无法自给自足,许多地区被破坏得面目全非。白崇禧的部队在进入江南时,也对民众进行过掠夺,迫使他们交出粮食,这使得本就贫困的百姓雪上加霜。
即使是江南的鱼米之乡,灾年也让这里的粮食变得异常紧张。与此同时,国民党散布的流言蜚语让不少民众误解了共产党军队的意图,导致四野刚进入江南时,有些地方的百姓选择逃跑或躲藏,甚至有人直接将家里的锅砸掉。除此之外,物资补给的困难也是一大挑战。国民党可以依靠飞机进行物资空投,而我军只能依赖卡车运输。江南的道路泥泞,再加上梅雨季节的持续阴雨,卡车的运输效率大大降低,物资补给受到了严重限制。加上士兵们的身体状况不佳,粮食供应紧张,饥饿成了常态,很多士兵只能靠两碗稀粥支撑。
更令人痛苦的是,南方炎热的气候对北方士兵的身体产生了巨大影响。四野大部分士兵来自北方,尤其是经历过寒冷的东北战斗,然而南方的闷热却让他们措手不及。当军队到达武汉时,酷热的气候让战士们几乎无法忍受。士兵们在湿气重的环境中行军,汗水与泥土交织,频繁遭到蚊虫叮咬,几乎没有士兵能够安稳休息。老兵们回忆,很多战士在行军途中中暑晕倒,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口吐白沫、手足痉挛的症状。
在广西追击白崇禧的过程中,虽然有甘蔗和红糖可以充饥,但由于缺乏维生素,很多士兵出现了夜盲症,到了晚上他们根本看不清路,甚至迷失在战场上。为了确保士兵的健康,许多部队开始用大货车运输受伤或生病的士兵,车辆逐渐增加至十多辆,但大部分士兵只能在车里短暂休息后继续赶路。
四野部队在南方的伤亡率非常高,特别是第十五师和第四十三师,生病的士兵超过了70%,造成了极大的困扰。四十多天的休整期间,部队才恢复了部分战斗力。通过中央军委的批准,四野获得了休整机会,开展了大规模的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工作。士兵们通过治疗、营养恢复和思想教育,逐步适应了南方的气候,为后续战斗做好了准备。
当部队休整完毕,四野再度投入战斗,最终成功击败了白崇禧的部队,解放了广东和海南岛。四野这只曾经威风凛凛的“东北虎”,经过艰难的适应,最终变成了在南方的“华南虎”。在这段艰苦的历程中,四野的战士们展现出了极强的信念和毅力,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。正是这些革命前辈的坚持与奋斗,才使得解放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,迎来了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象泰配资-股票场外配资-有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吗-正规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